夏振彬
“孩子看久了會頭暈,可把孩子坑慘了……”浙江的周女士網購圖書給孩子閱讀,卻發(fā)現(xiàn)紙張粗糙、印刷模糊,她憤而向文化部門舉報,結果牽出了一個龐大的造假售假團伙。(1月7日光明網)
說起閱讀,人們常常會想到“開卷有益”。那買到盜版劣質圖書呢?此“卷”一開,怪味刺鼻,甲醛橫竄,直教人頭暈目眩——這哪里還是開卷有益,簡直是開卷有“毒”、開卷有害。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,倘若經常受這般“熏陶”,后果不堪設想。而盜版團伙,知假售假、知“毒”賣“毒”,既侵他人之權、大發(fā)橫財,又售劣質之物、“傷”及無辜,何其卑劣!
這一案例警醒我們,“問題童書”不只內容上的畫風荒誕、表達媚俗等,還有最基本的出版質量問題。眼下,圖書盜版問題仍在暗中潛伏,童書市場更是高發(fā)領域。不法分子看中了電商的便利,產銷一體,分工明確,形成了完整的鏈條。以新聞中的團伙為例,不過區(qū)區(qū)幾個人,“經營版圖”竟遍布全國,銷售金額竟達數(shù)千萬元之巨。成本低、利潤高,又借助網絡的虛擬性藏于幕后——網絡為圖書盜版帶來了巨大便利,非從嚴監(jiān)管不行。
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。在該案中,姜某甲等兩兄弟曾注冊了10家店鋪進行售賣。難道什么人都能在線賣書?資質如何審查?對于圖書質量,平臺可有抽查檢測機制?電商平臺不能成為盜版的隱秘角落,尤其圖書出版被稱為良心事業(yè),倘若只是大開便利之門,對各店鋪經營不聞不問,談何良心事業(yè)、社會責任?
編輯:林楠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