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孫文 彭歡
暑假快樂加倍,安全更要加倍。
防溺水、反詐騙、拒霸凌……法官用趣味案例和互動游戲,為孩子們解鎖“安全度假”新技能。
為了讓轄區(qū)青少年度過一個既有趣又安全的假期,近日,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庫爾勒墾區(qū)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法官化身“法治老師”,走進轄區(qū)社區(qū),給假期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普法課。
防溺水 識破水域誘惑的“致命陷阱”
暑假是溺水高發(fā)期,為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識,在普法課上,法官通過真實案例講解,向孩子們普及“六不”原則:不私自下水游泳、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、不在無家長或者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,不到無安全設施水域游泳、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、不盲目下水施救。
針對不同場景,法官給出建議:如遇抽筋需冷靜,采用仰漂姿勢;發(fā)現同伴溺水要立即呼救,尋找竹竿、繩索等工具協(xié)助?,F場發(fā)放《防溺水手冊》等宣傳資料,同時法官特別提醒家長,務必做好監(jiān)護,帶孩子游泳要確保孩子在安全的看護距離之內。
反詐騙 拆穿網絡世界的“糖衣炮彈”
活動現場,法官結合青少年接觸網絡頻繁的特點,以生動案例揭開電信網絡詐騙的“偽裝面具”。
“同學們,有沒有收到過‘免費游戲皮膚’‘中獎兌換碼’的消息呀?”法官從日常網絡場景切入,講述詐騙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好奇心,以“福利誘惑”實施詐騙的典型案例。
“如果收到陌生鏈接,大家要記住‘三不一多’:不點擊、不透露、不轉賬,多核實!”針對如何防范詐騙,法官給出了具體建議,強調遇到可疑情況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老師,必要時撥打110報警,引導學生提升網絡警惕性,守護好個人財產安全。
拒霸凌 撕破校園角落的“隱形傷害”
“同學們,校園霸凌不只是肢體沖突,語言辱罵、排擠孤立也是霸凌行為。”法官從法律角度講解校園霸凌的幾種形式:肢體暴力(如毆打)、語言侮辱(如辱罵)、網絡霸凌(如散布謠言)和社交孤立(如故意排斥)等。
通過講解真實案例,并結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的相關條款,法官強調法律后果:“校園霸凌不是‘孩子間的玩笑’,一旦觸犯法律,同樣要承擔責任?!?/p>
互動環(huán)節(jié)中,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,分享對校園霸凌的看法,法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,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,更要尊重他人、拒絕參與霸凌行為,共同營造友善互助的校園氛圍。
法治互動 播撒學生心間“守法種子”
普法課堂結束后,法官與學生們開展問答互動。
“被同學起侮辱性綽號算霸凌嗎?”
“遇到詐騙電話該怎么處理?”
面對學生們的疑惑,法官耐心解答,將法律知識融入具體場景,讓抽象法條變得通俗易懂。
據介紹,近年來,博古其人民法庭始終關注青少年法治教育,通過“法官進校園”“模擬法庭”等多樣化形式,將法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場景,引導青少年增強法治觀念,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。
博古其人民法庭將聚力深化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,突出參與性、體驗性、實踐性,提升宣傳實效,聚力研究涉未成年人案件審理大數據,提出司法建議,努力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取得更大成效,用法治守護好“少年的你”。
編輯:李紀平